在武汉一名康复者的家里,有两棵名字非凡的树,一棵被命名为“秦劳勇敢”,另一棵叫“贵人相助”。
回忆起驰援武汉的经历,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总会感到近在咫尺的温暖,这是患者出院后带给他的最令人动容的感谢与思念,康复者对他解释,两棵树中的“秦”代表陕西,贵人是说医务人员,“贵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贵州医疗队也一同在并肩战斗。
如果说两棵安静的树要诉说的是缓缓流淌的人间大爱,那么火爆网络的“山川”组合隔空喊话,要诉说的是会师出征的豪迈与责任。
“两支医疗队分别从祖国的东部和西部汇合于武汉,向着同一个目标进发,就是支援武汉抗击疫情。”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回忆,2020年2月7日晚,武汉天河机场只有三架航班降落,医护人员们隔空喊话,相互致意,用嘹亮的“战歌”展现共同战疫的决心和担当。
在几十天的战疫中,齐鲁医院和华西医院共同参与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救治,两个医疗队的专家多次共同会诊、共同远程线上讨论病例,取长补短,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4月5日,在胜利完成抗疫任务之后,“山川”组合再次喊出“东齐鲁、西华西,我们在一起”的口号。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共前进的约定再次响彻武汉上空。
向科学要答案,给出强大支撑
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分离出一种全新病毒,几天工夫测出全基因组序列并向全世界公布、获得病毒照片,有效药物紧跟着开启筛选、几条疫苗路线同步布局……应对突发、新发传染病,中国科研战线实力担当,招之能来、来之能战,用科学支撑抗疫。
在获取样本几天后,我国科学家便实现了这种全新病毒的分离、测序工作,于2020年1月1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。
检测试剂的研发、疫苗的设计研发、病毒溯源等工作无不与病毒分离与基因测序工作紧密相关,直至今天,当时的测序数据、序列解读等对于新冠病毒的突变与追踪,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我国现在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,外防输入压力较大,对输入的新冠病毒需要“追本溯源”才能进行有效的流调和防控。比如前一段时间,广州和深圳同时出现散发病例,经过测序发现深圳出现的病毒毒株和广州出现的不一样,一个是阿尔法病毒,一个是德尔塔病毒,科学提供的线索使得流调溯源工作指数倍减少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,这样的工作没有检测测序平台是难以做到的。向科学要答案,贯穿在传染病的防控始终。
7月12日,世卫组织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,很高兴两款中国疫苗(灭活疫苗)进入“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”疫苗库,7月起就可以提供疫苗,现在非常需要这些疫苗,很多国家都在等待疫苗。
在疫情初期,为最大限度提升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和速度,科研攻关组迅速确定的5条主要技术路线为:灭活疫苗、腺病毒载体疫苗、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、重组蛋白疫苗、核酸疫苗(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)。
作为最为成熟的技术路线,灭活疫苗的生产线在研发伊始便已在筹备开工。保障疫苗供应,是在疫苗研发初期便进行的极具前瞻性和魄力的工作部署。
疫情初期,死亡数字增加、武汉封城……事态危急之下,疫苗专家需要专业判断:哪种疫苗能成功,又能最快成功。
这个问题需要向科学要答案。“前期观察,新冠病毒的致病症状和乙肝不同,没有慢性携带者,说明它的基因不会进入宿主基因组,灭活疫苗可行。”国药中生董事长杨晓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根据近百年的疫苗研发生产经验判断,灭活疫苗前期研发时间短、后期产量也能保证。
中国践行“让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”的庄严承诺。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4.8亿剂新冠疫苗。
常态化防控,一场人民战争
当前,我国的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。这是一场依靠人民的传染病之战。